李海龙 | 生命岁月中,我的左邻右舍
人生短暂,岁月如梭,生活之路,曲折漫长。回首过去,历历在目。在生命的岁月中,往事如同烟消云散,只留下淡淡的记忆。我大约经历了人生的三个时段:一是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环境;二是参加工作结婚后成家立业的奋斗;三是退休后老年的安逸生活。这些经历使我在人的有限生命岁月中认识到:有一个好的工作事业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一个好的健康体魄是人生的安全保障;有一个好的左邻右舍是人生的极大幸福。故乡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花园村是我的出生地。据父辈们讲,一九五四年那年天气十分恶劣,长期阴雨连绵,天降大雨,导致长江黄梅段溃口,致使故乡下垅田一片汪洋。父母家住的土砖平房十分危险,我刚出生二十多天后,由于天连降大雨,房屋土砖受潮严重倾斜。我的母亲在屋内浑然不知,是对门的龙大爷发现房屋将要倒塌,他大声呼叫:“香伢子(母亲乳名)快出来,屋要倒了。”于是我的母亲拖着虚弱的身体带着三个姐姐和怀抱中的我来到隔壁的细祖父家中后,不到半个钟头,轰隆一声,土砖瓦房塌了。就这样,我们安全脱险了,我的父亲为有这样的好邻居而感到自豪。当我长到九岁时,我开始慢慢懂事了。于是我视我的左邻春叔右舍龙大爷为一家人,他们对我家十分亲热关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大爱与温暖。记得那年的腊月,大家都在忙着过春节的准备,我也无忧无虑地玩耍,等待春节的来临。我跑到龙大爷堂屋中玩耍,看见一只麻雀在飞翔,我便拿起竹竿追赶,一不小心将梁上的吊式玻璃灯罩打碎了,非常害怕。这时龙大爷过来,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安慰我,叫我以后玩耍要小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感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关怀与温暖。当我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后走向了社会,参加了工作,并在八十年代初结了婚,成家立业后,我便离开了父母和故乡,于是有了新的居住地。住进了单位安排的宿舍,开始了新的生活,适应新的环境。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也曾经搬了三次家,但我的邻居也都十分热情和豪放,而且十分好打交道,互相关心和照顾。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下村住队蹲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少回到单位的家中。而我的爱人由于电信工作职业的需要,经常上夜班,而我们的孩子经常处于无人照看的境地,只好将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看。有时我晚上回到家中,南京物联网软件开发单位食堂没有晚餐,还经常到邻居家蹭口饭菜,他们都十分热情,真正体现了邻帮邻的温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机关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住房分配制度。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开始筹集资金,和许多同志一样,计划在城镇购置房屋,为未来的生活筑巢落户。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我和老伴选择了不靠繁华地段,不选偏僻郊区,把择优左邻右舍放在首位,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相邀五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相互的帮助和努力,终于在城关镇建起了自己的房屋。我们共同生活在一块,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如同一家,非常亲热、非常高兴。在我刚进五十周岁的时候,由于改革的需要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我过早地离开了工作单位退居二线。再也不需要没日没夜地在家中与单位两头奔走,而是每日在广场公园散散步,和老同事聊聊天。虽说孩子们在外地打工远离我们,但也觉得过着十分安逸和开心。
图片
记得有一年,不知何故,我患上了急性尿道结石和肠炎,被折磨得万分难受。由于距离医院太远,老伴只好和邻居吴大爷一道,用摩托车将我半夜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他们为我挂号交费,忙上忙下,照顾一晚上,直到我病情好转才离开,否则后果难以预料。至于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我们更是互相帮助,不管谁家的事情需要,邻里相求必应。记得一次,邻居吴大爷全家外出作客,家中外晒了棉絮、衣服等物,恰逢下午变天下小雨,我便即时为他们收棉絮。像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互相帮助,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为我们的晚年生活起到了十分协调的作用。但我也发现我那小区有两户人家相居隔壁而互不往来,有时还相互讥笑。既知今日,何必当初。生命之路是短暂的,生活之路是漫长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隔壁”,“千金置屋、万金择邻”。使我在这有生之年才真正体会理解它的真正内涵和生活哲理。人世间何为贵?亲情、友情、邻里情,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互帮、互助、互关照,才是我们左邻右舍的需求。让我们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共同朝着未来的幸福美满生活和优越环境,和睦相处,享受人间的友爱而生生不息,相伴永久。👇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