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说过:“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
家庭对于人的命运,影响力深远,可见一斑。
从人生成长来看,小时候的路,是父母扶着走的,长大后的路,总得自己独行。
太多的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点,因而拼命灌输读书、善行改变命运之类的大道理,却忽视了“群体”改变命运的道理。
很多年轻人学坏,不是骨子里很坏,而是混错了群体,同时家庭群体的力量和氛围不够。
很多父母以子女读书厉害、做了好事为荣,认为子女鹤立鸡群,就是有出息。殊不知,合群的害处,悄然而至。
《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说了这样一番话:“一只鹤,如果非要去跟鸡合群,那么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被鸡群逼死,要么被鸡群同化。”这就是鸡群定律的原型。
显然,教会子女如何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学会做不合群的人,很有必要。
图片
01
低层次的群体,只会困住自己。
墨子说:“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
人出生的时候,如同一张白纸,周围的人是什么样子,他很快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和孩子交往,互相学习的速度是很快的。
春秋战国时,孟子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一起长大。
家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会了祭拜的事情;家在集市,孟子就和玩伴,学习屠宰,做小生意;家在学校旁边,孟子三五天就知道如何行礼了。
令人担忧的是,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会。
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指出:“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让企业大批量制造'奶头’—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比如游戏)。”
低端的快乐,让人转移了视线,不再面对现实生活,也不去思考人生如何。
直到有一天,自己不得不去赚取一日三餐,才惊慌失措,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最可怕的是,在小人的群体里,一个人反复被算计,好端端的家庭,因此就毁掉了。
错误的群体,人一旦进入了,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苦苦相逼。
在《水浒传》里,林冲是一个有名的教头,妻子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其朋友陆谦得知情况后,为了利益,站在了高衙内的一边。
朋友和高衙内联合起来,导致林冲的妻子被害,林冲不得不到梁山躲避。
并不是所有的玩伴、同学、亲友都是来帮忙的,人多不代表力量大,这些社交认知,是子女成长路上,所不知道的,也是很容易导致偏离方向的。
图片
02
合群不合群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有用。
《菜根谭》有言:“教育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灌输一些正确的社交智慧,对子女身边的朋友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孩子早点知道,合群不合群,关键取决于自己的价值,物联网app开发而不是所谓的狐朋狗友,到处应酬,江湖义气。
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叫何世豪的专科生,被大家热议。
有人把他称为“专升天”。
他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般,高考后进入了山东医专。
满脑子都是做医生的样子,但是宿舍里的同学,多半在混日子。个个拿着手机玩游戏,还凑在一起,讨论游戏角色。
有一天夜里,他在准备英语四级考试,把台灯打开,室友却极力反对,因为大家在看恐怖片,打开灯会影响到看片的效果。
争吵几句后,室友把他的台灯摔了。
被逼无奈,他每晚都到厕所里看书,脸盆倒扣,就是凳子。
虽然远离了室友,却仍旧被嘲讽,大家给他一个外号“何五点”,因为他总是学习到凌晨的五点。
直到专科毕业,顺利考取了泰山医学院,所有的嘲讽,戛然而止。
当他考取了硕士,身边换了一群爱学习的同学,才发现人与人之间,互相鼓励,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价值持续提升的时候,周围有没有群,不那么重要了。
独木不成林,但是一枝独秀是可以的。
陈果老师说过:“社交是非常廉价的,有价值但不高。”
说更直白一些,很多人社交的初衷,是想在群里,看看谁能够帮自己,有利用价值。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多年,再去同学聚会,就会发现,混得有名堂的人,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也会联系更多。而其本人,并不想和大家牵扯太多,同学一大群,帮了这个,就帮不了那个,也是麻烦。
聪明的父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提升自己的价值,比讨好群体更重要。
成长路上,同学、老乡、亲戚、玩伴等,是不能回避的,但是可以减少依赖,在彼此忘不了的时候,也可以断交,不是那么可怕。
图片
03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是子女第一任老师,在教育上,必须下功夫。
给孩子高质量的社交,引导孩子敢于从低层次的群体,进入高层次的群体,让人生水涨船高。
当然,在父母教导不够的时候,年轻人要在混社会的时候,形成自己的认知,敢于独来独往。
人生的路途,会遇到上万人,但是真正交往的,寥寥无几。
自己带着光,和有光的人结伴,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