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物联网软件要多少钱

做个物联网软件要多少钱

人间的儿童和天上的神明——丰子恺的儿童观值得每个老师学习!

发布日期:2024-12-21 15:02    点击次数:84

图片

九月,秋高气爽,幼儿园又将迎来一批新生,孩子们都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幼儿园。

有时候,看到孩子们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总会让老师们感到费解,这些让成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其实是儿童逐渐成长的标志。有些难以捉摸,但其中也有迹可循。

我们如何看待儿童,决定着教育的可能性。多维度地看待儿童,可以丰富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我们从丰子恺独特的儿童观中看到了儿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整理出了一份儿童成长地图,当我们知道儿童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面对他们时,或许就能淡然处之。

01/

儿童是健全的欲求者

在丰子恺看来,儿童世界充满了种种“正当的”欲求。在儿童的世界里,央求成人给他们捉月亮、摘星星,给他们唤回飞走的小鸟、唤醒死去的小猫和要求成人帮他们拿个玩具一样正常。丰子恺认为,儿童的欲求行为恰恰反映了儿童拥有广大自由的心灵世界。

图片

其一,儿童和成人的欲求对象不同,成人常常欲求功名利禄等利己之物,而儿童则对事物有纯粹的爱欲,他们因事物之所是而欲求之,绝非因事物有什么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去欲求。因此就儿童欲求的远功利性而言,这是自由的、艺术的欲求。

其二,儿童受“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从而表现出对一切事物好奇的行为,这恰恰说明儿童心灵世界的广大、自由与非功利性。他甚至认为,“假如人类没有这种孩子们的空想的欲望”,世间就难以有建筑、交通、医药、机械等文化,“恐怕人类到今日还在茹毛饮血呢”。

其三,儿童违反日常行为逻辑而一味追求“我好”,所展现的正是孩子与成人共享“普遍的生命的共通的大欲”,是生命本身求好、求善、求有意思的自然而真率的表达。因此,儿童的这类欲求也是健康的、艺术的欲求。概言之,丰子恺倾向于赞美儿童的欲求世界,其本质在于他欣赏儿童欲求的非功利性与不饰伪装的率真与纯真。

02/

儿童是投入的游戏者

与儿童共同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与儿童的游戏、与游戏中的儿童共同生活。丰子恺记录与描绘了儿童弄烂泥、骑竹马、折纸鸟、抱泥人、搭汽车、筑铁路、办酒席、抬轿子、当官人、扮大人等游戏场景。

儿童在游戏中是高度投入、专注与忘我的,对此丰子恺有一段经典的描述:当儿童热衷于一种游戏的时候,“吃饭要叫到五六遍才来,吃了两三口就走,游戏中不得已出去小便,常常先放了半场,勒住裤腰,走回来参加一歇游戏,再去放出后半场”。游戏召唤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便再强烈的生理需求也比不过对游戏的需求。儿童把自我没入与安住于游戏中的行为与艺术家把身心没入到所描绘的事物中如出一辙。

图片

丰子恺还特别关注儿童游戏时无目的的、自为的游戏精神。他认为,儿童对游戏的态度与农夫为收获而热衷于耕耘,木匠为工资而热衷于斧斤,商人为财货而热衷于买卖,政客为势利而热衷于奔走有本质区别,那就是儿童“没有目的,无所为,无所图。他们为游戏而游戏,手段就是目的,他所谓'自己目的’,这真是艺术的!”因而,儿童的游戏是“纯洁而高贵”的,他们为游戏而存在,在存在中游戏。

在赞美儿童的游戏精神之外,丰子恺还特别关注游戏中儿童与物的关系。他认为,儿童与物的关系并非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化关系,而是一种与物一体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凳子在儿童的游戏中,请酒时可当桌子用,搭棚时可以当墙壁用,坐人时可以当船用,开火车时可以当车站用。凳子以其自身之所是、所可能,而非既定的功能向心灵健全的儿童开显自身。儿童以整体的方式观照物,物本身也作为整体与儿童相遇。儿童与物在游戏中融为一体。总体上,由于关注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无目的、自我没入及与物一体的游戏精神,丰子恺发现儿童的游戏世界充满了艺术精神。

03/

儿童是丰富的同情者

皮亚杰把儿童视无生命的对象为有生命的东西,把死板物体生命化的现象称作泛灵论。丰子恺则把儿童的此类行为视为“同情”的表现。他发现,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他们的同情心“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和猫狗说话,与花接吻,和人偶玩耍,做个物联网软件要多少钱而且“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

除了发现儿童有与猫狗说话、和花草接吻等外显的同情行为之外,丰子恺还发现儿童有内在的“体谅”事物安适的“美的心境”。在《美与同情》一文中,丰子恺记录了这一发现。儿童来到丰子恺的房间,看见表面覆在桌上便翻过来,见茶杯在茶环后面便移至杯口前,见床底的鞋子一顺一倒便调转过来。丰子恺起初以为儿童是因为爱整洁才动手摆顺物品,询问原因后才发现,从儿童的视角看,表面覆盖在桌上会“气闷”,茶杯躲在母亲背后不方便“吃奶”,鞋子一顺一倒不好“谈话”。

图片

当儿童给出这些理由后,丰子恺蓦然发现这是儿童在“体谅东西的安适”,并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至此,丰子恺发现了儿童与物打交道的美与同情尺度。儿童对事物有着丰富的情感,万物也通过儿童之爱而敞开、发窍,经由儿童而达到心物交融的境地,而这也是一种美学的境地。

04/

儿童是直视的“绝缘”者

相比于发现儿童是健全的欲求者、投入的游戏者和丰富的同情者,发现儿童是直视的“绝缘”者充满了偶然性,丰子恺曾以三篇文章专门记录这些偶然的发现过程。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逃难》中,逃难从成人的视角看是一次惊慌、紧张而忧患的经历,而从儿童的视角看,逃难“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姨娘……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相同的经历却有着完全相反的体验,二者的对比使得丰子恺感慨,“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同样的差异在陪孩子看火车的经历中重复出现,对此丰子恺在《儿童的大人化》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在父亲的视界里,所看到的是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嘈杂的火车和不相干的路人;而在四岁孩子的视界里,看到的则是飞驰的汽车、蜿蜒的火车、青青的田野、幢幢的人影,总之是个灿烂的、能让孩子破涕为笑的世界。

图片

丰子恺敏锐地捕捉到了成人与儿童对待同一个火车站的行为差异,为此丰子恺感到困惑不已,他甚至想和孩子“交换一双眼睛”。最终丰子恺发现,“我的看事物,刻刻不忘事物对我的关系,不能清楚地看见真的事物。他的看事物,常常解除事物的一切关系,能清晰地看见事物的真态。所以在他是灿烂的世界,在我只觉得枯寂”。

在《童心的培养》一文中,丰子恺记录到:大人最看重的洋钱,在儿童看来只是白银做的浮雕胸章,又比如同样是花生米,大人用来吃,儿童则用来玩,把花生米掰为两瓣后再把附着胚粒的一端咬掉一角,立在桌上变“老头子”。丰子恺直赞“花生米老头子吃酒”游戏是“因绝缘而发见奇妙的比拟”。另外,得到进入儿童世界的钥匙后,丰子恺还经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比如漫画《设身处地做了儿童》从儿童的视角描绘了儿童生活在成人世界的切身感受,《华瞻的日记》直接以瞻瞻的口吻叙述,《南颖访问记》中丰子恺亦竭力从一岁婴儿的视角理解周围的世界。

  链接:3-6岁儿童敏感期  

3-4岁

色彩敏感期:对五颜六色的东西充满好奇,喜欢不同颜色的搭配,开始对涂色活动乐此不疲。

执拗敏感期:经常把“不”挂嘴边,经常发脾气,希望大人按照他的想法来,否则就会哭闹。

占有欲敏感期:开始对“我的”“你的”有概念,有很强的占有欲,不愿意分享。

诅咒敏感期:喜欢说“坏妈妈”“臭屁”,开始发现这些负面语言的力量。

语言敏感期:喜欢模仿周围人说话,可能还会时不时蹦出大人都难以置信的一些成语。

秩序敏感期:开始有非常强的秩序感,用过的玩具要归位,毛巾一定要放整齐。

4-5岁

审美敏感期:开始对自己穿的衣服有了自己的标准,特别是女孩子,喜欢打扮自己。

出生敏感期:喜欢问自己从哪里来,不停地打听自己的出生。

数学概念敏感期:对数字开始敏感,爱上数数,看到路边广告牌或等公交车时会注意数字。

婚姻敏感期:想和父母或老师“结婚”,开始有意识地在喜欢的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符号敏感期:对识字、拼读产生兴趣,当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其他地方,会非常激动。

5-6岁

书写敏感期:逐渐对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书写的热情像急流一样无法阻挡。

社会性发展敏感期:渴望了解社会规则,喜欢扮演各类社会角色,并且建立角色所对应的规则。如扮演老师来照顾小朋友,当值日生。

动植物、实验、收集敏感期:喜欢收集各种自然物,喜欢在家、幼儿园养蚕宝宝、乌龟、小兔子等小动物,喜欢探索一切自然界的奥秘。

  文章中,部分内容来自:

“绝缘”:丰子恺理解儿童的艺术路径 作者:席海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做个物联网软件要多少钱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 云迈科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