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进入“晴冷”模式。据北京市气象局发布,明日北京最高气温跌至13℃左右,夜间城区最低气温跌至1℃,山区仅为-3℃。
气温骤降可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随着天气变冷,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增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升高,老人、孩子、体弱人群及高危人群应当注意预防。
北京户籍老人可免费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天气变冷,呼吸道疾病增多,谨防流感+肺炎双重感染。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老年市民,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流感和肺炎球菌疾病。
肺炎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也会由放射线和吸入性异物等理化因素引起。由肺炎球菌感染导致的肺炎只是其中的一种。
世界卫生组织文件显示,欧洲国家和美国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非医源性感染)肺炎的成人患者中30%-50%是由肺炎球菌所致。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肺炎,但可以预防23种型别的肺炎球菌导致的肺炎、脑膜炎、中耳炎、菌血症等疾病。
总体而言,在免疫力正常的老年人群中,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可预防50%-80%的肺炎球菌导致的严重感染。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至少在5-10年内持续高于未接种人群的水平。
从2018年起,凡是具有北京户籍或北京市社会保障卡,接种当天年满65周岁,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免费接种1剂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疫苗时需要携带身份证原件。若身份证无法证明本人为北京市户籍的,需携带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原件。
北京市有400多家免疫规划门诊可以为老年人接种免费的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可以登录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站查询接种门诊名单。每个门诊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接种时间和预约方式都可以查到。
通常来说,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流感疫苗接种服务的接种点,也可以免费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政府采购的肺炎球菌疫苗产品可供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免费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的市民如果不想使用免费疫苗,也可以选择其他品牌的肺炎球菌疫苗,自费接种。
免费疫苗和自费疫苗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批上市的疫苗,都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预防相关的肺炎球菌疾病。
给孩子的流感疫苗如何挑选?
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秋冬来临,气温波动加剧使得我们进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袭,如何做好流感预防也成了重中之重。
“不出门就不会得流感”是常见误区之一,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与人接触等方式传播,特别小宝宝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罹患流感的风险比成人更高,一旦家人患流感,中招可能性更大。
流感引起的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岁以下流感儿童并发肺炎风险是其他年龄患儿的4倍以上,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和住院。对于中小学生,感染流感不仅影响身体健康,物联网app开发而且会导致缺课、家长误工等家庭及社会负担。
流感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共同感染可能会加重疾病带来的影响,通常多见于儿童患者。流感合并感染可以包括多种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与细菌(如肺炎球菌)的合并感染,流感病毒与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合并感染,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合并感染也比较常见。
合并感染的症状与单纯流感症状相似,但往往更为严重,除了可能出现高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其严重性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常见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四价疫苗;灭活、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分为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建议,对可接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
灭活疫苗是通过注射接种,减毒活疫苗则由鼻腔内喷雾接种。个体需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和疫苗说明书接种禁忌,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判断。
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推荐接种灭活疫苗。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最好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免疫接种,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
寒冷时节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大风、寒潮天气,除了防范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同样高发或容易加重,市民注意保暖的同时要关注身体变化,做好健康防护。
据北京天坛医院提示,天气寒冷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寒冷也可令血液黏稠度升高,脑血栓的发生率增加;高血压的患者在气温骤降时容易出现血压升高,而血压升高可以诱发高血压脑出血或者脑梗死。此外,天气寒冷时人们户外运动减少,体重增加,也是导致脑中风的原因之一。
市民应注意,寒冷天气,早上出门不宜过早,出门时应该注意保暖,在外面晨练的时间不宜过久;保持血压平稳,每天检测血压,遵医嘱适当调整降压药物。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或者预警信号,如一过性头晕,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一过性口眼歪斜,流口水,一过性言语不利等,应该在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
如果突然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卒中症状,应该在第一时间呼叫急救系统救治。
新京报记者戴轩